美債殖利率大逃亡:比特幣能否衝破九萬美元高牆?

·

幣圈小小碳生物看盤:美債殖利率縮水,比特幣要噴飛九萬鎂?鄉民們準備好了嗎!

美國公債殖利率下跌,通常被視為風險資產的利好消息,比特幣社群也因此燃起新一輪的價格期待。

各位幣圈的鄉民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幣圈小小碳生物。在這個波動性比台灣天氣還難預測的幣圈裡,能夠活到現在還沒被抬出場外,靠的不只是運氣,更多的是對市場脈動的敏銳嗅覺,以及一點點…嗯…阿Q精神?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最近在幣圈傳得沸沸揚揚的話題:「比特幣又要噴了嗎?這次目標價居然上看九萬鎂!」

消息的源頭是一篇外媒新聞,內容提到美國公債殖利率因為川普政府可能鬆綁關稅政策而下滑,這讓一些比特幣多頭開始高喊,如果殖利率持續走低,比特幣很有機會衝上九萬美元大關。看到這新聞,我這個在幣圈打滾快十年的老韭菜,心臟還是忍不住噗通噗通跳了兩下。畢竟,誰不希望看到比特幣再創新高呢?

不過,在我們跟著市場情緒嗨起來之前,身為一個在幣圈被割過幾茬、空投擼到手軟(總共擼了超過30萬台幣啦, humble brag 一下),也算是有點經驗的老屁股,覺得還是要來跟大家理性分析一下,這次比特幣衝九萬鎂的可能性,以及背後潛藏的風險。

美債殖利率下跌:比特幣多頭的新 hope?

美國國債殖利率下降,降低了固定收益資產的吸引力,可能促使資金流向比特幣等風險較高的資產。

首先,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美債殖利率」。簡單來說,你可以把美國公債想像成台灣的定存,殖利率就像是定存的利率。當美債殖利率下跌,就代表投資美債這種「穩健型」資產的報酬變低了。這時候,一些原本只想穩穩賺利息的資金,可能會開始覺得「放銀行不如拚一把」,轉而投向風險較高、但潛在報酬也更高的資產,像是股票、房地產,當然也包括我們熱愛的比特幣。

新聞中提到,這次美債殖利率下跌,主要是因為市場預期川普政府可能會「暫時豁免」部分商品的關稅,像是智慧型手機、電腦、半導體等等。這個消息一出,市場馬上解讀為「通膨壓力可能減輕」,進而降低了聯準會繼續升息的預期,美債殖利率自然就應聲下跌。

補充小知識:聯準會升息是為了對抗通膨,升息通常會帶動美債殖利率上升,因為新發行的債券利率會更高,舊債券的吸引力就會下降。反之,降息則會導致殖利率下跌。

對比特幣來說,美債殖利率下跌絕對是個好消息。想想看,當傳統金融市場的「避風港」不再那麼吸引人,資金自然會開始尋找新的出口。而比特幣,這個被許多人視為「數位黃金」的另類資產,就有機會成為資金的新寵兒。這也是為什麼新聞一出,比特幣社群馬上開始奔相走告,高喊九萬鎂不是夢。

關稅豁免只是「暫時的」?小心蜜糖裡的毒藥

關稅豁免的「暫時性」性質,以及中美貿易戰的持續不確定性,為比特幣的價格走勢增添了波動風險。

不過,就像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帶有但書一樣,這次的美債殖利率下跌,背後也隱藏著一些不確定性。新聞中特別強調,川普政府的關稅豁免是「暫時的」。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沒錯,政治人物的語言藝術,總是充滿了各種弦外之音。

「暫時的」關稅豁免,代表什麼?代表這可能只是川普政府為了安撫市場情緒,或者是在中美貿易戰中玩弄的 очередной ход (俄語:下一步棋)。一旦貿易戰情勢有變,或者川普政府覺得「目的已經達到」,隨時都有可能收回關稅豁免,到時候,美債殖利率會不會反彈?市場情緒會不會逆轉?這些都是未知數。

更何況,中美貿易戰這齣歹戲拖棚的連續劇,演了這麼多年還沒完結篇。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角力,絕非「暫時豁免關稅」這麼簡單就能化解的。只要貿易戰的陰影還在,市場的避險情緒就不會完全消退。而比特幣,雖然近年來開始被一些人視為避險資產,但它的波動性之高,比起黃金、美債這些傳統避險工具,還是有段差距。

所以,美債殖利率下跌固然是比特幣的利好,但我們也要小心,別被眼前的蜜糖沖昏頭。市場永遠充滿變數,特別是在這種政策面、消息面紛擾的時候,更要保持一份謹慎。

比特幣的「抗通膨」敘事:這次真的有用嗎?

比特幣作為「抗通膨資產」的說法持續受到市場檢驗,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確實可能加劇通膨擔憂,間接強化比特幣的價值儲存敘事。

說到避險,就不能不提到比特幣一直以來被津津樂道的「抗通膨」敘事。比特幣的總量有限,只有2100萬枚,這讓許多人相信,在通膨高漲、法幣貶值的時候,比特幣可以成為對抗通膨的有效工具,就像黃金一樣。

補充小知識:傳統經濟學認為,當貨幣供給量增加,但商品和服務的總量沒有等比例增加時,就會發生通膨。比特幣的總量固定,被認為可以抵抗貨幣超發造成的通膨。

這次的關稅豁免事件,某種程度上也強化了比特幣的「抗通膨」敘事。為什麼?因為關稅本質上是一種貿易壁壘,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推升物價。如果關稅真的被豁免,通膨壓力或許會減輕。但反過來說,如果關稅政策反覆不定,甚至貿易戰再度升級,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可能會加劇,這時候,比特幣的「抗通膨」概念就可能重新受到追捧。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比特幣的「抗通膨」敘事,一直以來都充滿爭議。有些人認為,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實在太大了,根本不適合當作避險工具。也有些人認為,比特幣的歷史還太短,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惡性通膨考驗,說它是「抗通膨神器」還言之過早。

更重要的是,最近美國公布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數據顯示,通膨似乎正在降溫。三月份的CPI年增率從二月的2.8%降至2.4%,創下2023年二月以來的新低。如果通膨真的持續降溫,那比特幣的「抗通膨」敘事,短期內可能會受到挑戰,甚至成為價格的負面因素。

技術面與資金流:比特幣能否突破 88K-90K 阻力區?

比特幣目前維持在50週均線和季度開盤價之上,技術面偏多。但上方88K-90K美元存在強勁阻力,突破需要觀察量能和市場情緒。

講完了消息面,我們來看看技術面。根據鏈上數據分析平台 Material Indicators 的分析,比特幣目前仍然守穩在 50 週均線和季度開盤價 82,500 美元之上,這代表多頭仍然掌握著主導權。如果本週能收一個強勁的週線,那比特幣短期內再次探底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不過,分析也指出,比特幣上方在 88,000 美元到 92,000 美元之間,存在著強勁的技術面和流動性阻力。這個區間不僅是趨勢線和 200 日均線的交匯處,也是許多交易員設定賣單的「兵家必爭之地」。要突破這個阻力區,比特幣需要更大的買盤動能,以及市場情緒的進一步推升。

補充小知識:均線是一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指標,可以平滑價格波動,顯示價格趨勢。50 週均線和 200 日均線通常被認為是中長期的多空分界線。

另一位分析師 Alphractal 的創辦人 Joao Wedson 則觀察到,幣安交易所比特幣永續合約和現貨價格之間的價差(Perpetual-Spot Gap)正在縮小,甚至出現負值。他認為,這可能代表市場的悲觀情緒正在消退,比特幣可能即將迎來一波反彈。

Wedson 指出,從 2020-2021 年和 2024 年的歷史經驗來看,當永續合約和現貨價差由負轉正時,往往會伴隨比特幣的一波漲勢。他認為,如果價差能夠順利翻正,可能代表買方力量回歸,比特幣有望展開新一輪的行情。

補充小知識:永續合約是一種沒有到期日的衍生品合約,永續合約和現貨價格之間的價差,可以反映市場對未來價格的預期。當價差為負值時,通常代表市場對未來價格較為悲觀。

當然,Wedson 也提醒大家,在 2022-2023 年的熊市期間,永續合約和現貨價差也曾長期維持負值。所以,價差縮小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指標,不能單獨作為判斷行情的依據。我們還是要綜合各種因素,才能更準確地預測市場走勢。

小小碳生物的實戰經驗分享:別All in,分批布局才是王道

市場分析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制定個人化的投資策略。分散投資、控制倉位是幣圈生存的關鍵。

身為一個在幣圈經歷過幾次牛熊轉換的老韭菜,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實戰經驗。首先,永遠不要 All in!幣圈的波動性真的不是開玩笑的,今天漲 15%,明天跌 20% 都是家常便飯。如果你把所有身家都梭哈進去,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血本無歸。

我的策略是分批布局,分散風險。我會把資金分成幾份,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價位買入。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降低單次買入的風險,也能夠攤平成本。就算買入後價格下跌,也不會一次套牢太多資金,還有機會在更低的價位加碼,降低平均成本。

另外,控制倉位也很重要。我通常會把單次交易的倉位控制在總資金的 5% 以內,最多也不會超過 10%。這樣做的好處是,就算判斷錯誤,止損出場,損失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不會影響到整體資金的安全。

當然,技術分析、鏈上數據這些工具都很重要,但心態才是決定你在幣圈能否長期生存的關鍵。幣圈是一個充滿誘惑和恐懼的地方,很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要保持理性,不追漲殺跌,不被 FOMO 情緒左右,才能在這個市場裡長久走下去。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投資一定有風險,幣圈風險更高。新聞報導、市場分析都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投資建議。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研究,謹慎評估風險,不要聽信任何「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的說法。幣圈沒有神,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交易者,才能在這個市場裡生存下去。

以上就是我這個幣圈小小碳生物今天的看盤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祝大家在幣圈都能賺錢發大財!如果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記得幫我按讚分享喔!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貨幣投資風險極高,請務必謹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做好風險管理。

美債殖利率大逃亡:比特幣能否衝破九萬美元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