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是不是也對「IOTA 是什麼」感到好奇呢?特別是在物聯網(IoT)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連網設備,從智慧家電到自動駕駛汽車,甚至工業感測器。這些設備之間需要互相溝通、交換數據,有時甚至需要進行微小的支付。這就是 IOTA 想解決的問題,而且它的做法跟我們常聽到的比特幣、乙太坊完全不同!
在我剛開始接觸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時,IOTA 絕對是最讓我眼睛一亮的專案之一。它不像傳統區塊鏈那樣把交易打包成塊,而是用一種叫做「Tangle」的獨特架構。聽起來有點複雜?別擔心,我會用最輕鬆易懂的方式跟你分享我所理解的 IOTA,從它的核心技術到未來的發展藍圖,包括最新的 2025 年進展,帶你看看它如何在物聯網和去中心化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來吧,讓我們一起深入 IOTA 的世界!
Tangle 核心:IOTA 的「無費」與可擴展願景
說到 IOTA,就不能不提它的靈魂:Tangle。想像一下,區塊鏈是一條由區塊串成的鏈條,每個區塊都包含多筆交易,需要礦工或質押者來打包確認,這通常伴隨著交易費用和潛在的擴展性限制。
但 Tangle 不一樣,它是一種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聽起來更複雜了?簡單來說,它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像蜘蛛網一樣交織的網路。每一筆新的交易加入網路時,它不需要等待被打包進一個「區塊」,而是需要去驗證網路中先前提交的兩筆交易。一旦驗證完成並發布,它本身也就成為其他新交易需要驗證的對象。
這個機制帶來幾個革命性的優勢:
- 真正的無交易費用:因為沒有礦工或驗證者收取費用,每筆交易的「成本」就是你貢獻一點點計算能力去驗證前人的交易。這對於物聯網中的海量微型交易(比如感測器數據傳輸、設備之間的自動化支付)至關重要。試想,你的智慧冰箱每傳輸一點數據就要付費,那得多不划算?
- 高可擴展性:理論上,Tangle 的吞吐量會隨著網路中活躍用戶和設備的增加而增加,而不是像區塊鏈那樣容易擁塞。更多人使用,網路反而更快更強大。
- 輕量化:不需要儲存完整的區塊鏈歷史,設備所需的資源更少,非常適合資源有限的物聯網設備。
我覺得 Tangle 的概念真的很巧妙,它把網路的參與者同時變成了網路的維護者,透過這種「貢獻即確認」的方式,實現了區塊鏈難以做到的無費和擴展性。這也讓 IOTA 從一開始就鎖定了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應用場景:物聯網。
成長的煩惱與蛻變:Coordicide 和 IOTA 2.0
早期為了保障網路的安全和穩定性,IOTA 的 Tangle 網路有一個中心化的「協調器」(Coordinator, 簡稱 Coo)。Coo 就像網路的保護神,會定期發布一個「里程碑」來確認交易的有效性,防止惡意攻擊。但問題來了,一個中心化的點就意味著可能存在單點故障或被攻擊的風險,這與去中心化的精神是相悖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OTA 基金會啟動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案,叫做 Coordicide(中文意思就是「殺死協調器」)。Coordicide 的目標就是要徹底移除這個中心化的 Coo,讓 IOTA 網路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這聽起來有點像 IOTA 的「成人禮」!
Coordicide 並不是簡單地把 Coo 移除,而是設計了一整套新的機制來保障網路的安全和共識,這就是 IOTA 2.0 的核心內容。
在 IOTA 2.0 中,有兩個關鍵的創新:
- 快速概率共識 (Fast Probabilistic Consensus, FPC):這是一種新的共識演算法。當網路中出現有爭議的交易時(比如有人試圖雙花),節點之間會透過一個基於概率的投票過程來達成最終的共識。這個過程比傳統區塊鏈的共識更快,更適合高吞吐量的網路。
- Mana 系統:Mana 不是一個獨立的代幣,而是一種與 MIOTA 代幣綁定的「聲譽」或「權重」系統。你持有或質押 MIOTA 代幣,就可以累積 Mana。Mana 在網路中有兩個主要作用:
- 速率控制:發送交易需要消耗少量的 Mana。持有越多 Mana,你的交易就越容易被網路處理,這可以有效防止垃圾郵件攻擊和網路擁塞。
- 影響共識:在 FPC 投票過程中,一個節點的投票權重與其持有的 Mana 量相關。Mana 多的節點在共識中更有影響力,這能有效防範 Sybil 攻擊(惡意節點大量創建虛假身份來影響網路)。
總體來說,IOTA 2.0 結合了 FPC 和 Mana,在移除中心化 Coo 的同時,增強了網路的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這是 IOTA 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也為未來的各種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在 2024 年 5 月看到 IOTA 2.0 公共測試網啟動的新聞時,真的覺得這個專案一步步在兌現它的承諾。而根據規劃,我們非常期待在 2025 年 5 月看到 Rebased 主網(也就是實現 Coordicide 後的 IOTA 2.0 主網)上線,這將是 IOTA 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打破界限:IOTA EVM 與跨鏈互通
光有一個高效的 Tangle 網路還不夠,如果 IOTA 只能在自己的生態圈玩,那就太可惜了。現在的區塊鏈世界很熱鬧,特別是乙太坊生態,上面有大量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DeFi 協議和不斷增長的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IOTA 要想真正融入這個大環境,互通性是關鍵。
這就是 IOTA EVM 出場的原因。簡單來說,IOTA EVM 是一個基於 IOTA 網路的 Layer 2 解決方案,但它與乙太坊虛擬機(EVM)完全相容。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那些熟悉使用 Solidity 語言開發智能合約的乙太坊開發者,可以輕鬆地將他們的應用程式部署到 IOTA EVM 上,或者為 IOTA 生態開發新的智能合約應用。
IOTA EVM 的意義重大:
- 拓展生態:它將 IOTA 生態與龐大的乙太坊生態橋接起來,為 IOTA 帶來更多的開發者、應用和用戶。
- DeFi 與 RWA:DeFi 和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是當前 Web3 的重要趨勢。透過 IOTA EVM,IOTA 網路也能參與其中,例如將現實世界的資產(如房地產、碳權)代幣化後在 IOTA 網路上交易,或是參與基於 IOTA 鏈上資產的借貸、交易等 DeFi 活動。
- 平行處理與公平性:IOTA EVM 設計上支援平行處理,可以同時執行多個智能合約,提高了效率。而且它還包含本地的隨機性機制,有助於防範最大可提取價值(MEV)相關的預先交易等不公平行為,提升網路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僅僅有 EVM 兼容性還不足以實現完整的互通。資產和數據需要在不同的區塊鏈或 Tangle 網路之間自由流動。這就是 Stargate V2 的作用。Stargate V2 整合了 IOTA EVM 與 LayerZero 的全鏈框架。LayerZero 是一個著名的跨鏈互操作協議,它能讓不同區塊鏈之間的通訊變得更加順暢和安全。
藉助 Stargate V2 和 LayerZero,IOTA 生態可以:
- 更高效的跨鏈交易:用戶可以在 IOTA EVM 和其他 LayerZero 支援的鏈之間無縫轉移資產,無需經過複雜且有時昂貴的橋接過程。
- 改善流動性管理:DeFi 協議可以在不同鏈之間更有效地管理流動性,避免資產碎片化。
- 更低的成本:Stargate V2 引入了多交易模型等優化,旨在降低跨鏈交易的成本。
我覺得 IOTA 基金會在推動 EVM 和跨鏈互通性方面做得非常聰明。這不僅補足了 Tangle 原生設計在智能合約和互通性上的不足,更讓 IOTA 從一個單純的物聯網分散式帳本,轉變為一個能夠與主流 Web3 生態互動、承載更複雜金融和數據應用的平台。像 Goldsky 這樣的數據提供商也開始為 IOTA EVM 提供 Subgraphs 服務,這對開發者來說是非常棒的工具,讓他們能更容易地在 IOTA EVM 上構建應用和分析數據。

現實世界的應用與 MIOTA 的定位
雖然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技術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最終還是要看它能不能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IOTA 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物聯網和實際應用的落地,這也是它區別於很多其他加密貨幣的地方。
IOTA 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潛力巨大,而且已經有一些具體的案例或合作:
- 智慧城市:想想一個城市的感測器網路、交通系統、能源網格,都需要大量數據的交換和自動化處理。IOTA 可以提供一個無費、安全的基礎設施。例如,台北市政府就曾與 IOTA 基金會合作,探索在智慧城市專案中的應用。
- 供應鏈管理:從產品生產到運輸再到消費者手中,每個環節的數據都能被安全透明地記錄在 Tangle 上,追蹤產品的來源和狀態,提高效率和信任。大眾汽車(Volkswagen)就曾與 IOTA 合作,探索利用 IOTA 增強食品安全追溯。
- 數位身份:IOTA 的 Stronghold 安全性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建立去中心化的、可信賴的數位身份系統,讓個人或設備能安全地控制自己的數據和身份資訊。
- 智能汽車與移動出行:IOTA 可以讓汽車之間、汽車與充電站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微型支付,例如實現汽車的自動化支付充電費用。IOTA 也是 MOBI (移動出行區塊鏈倡議) 的重要成員。
- 數據市集:IOTA 的無費特性非常適合用於建立數據市集,讓設備或個人能夠出售他們產生的數據,實現數據價值的變現。微軟(Microsoft)、博世(Bosch)等公司都曾是 IOTA 基金會的合作夥伴。
這些應用場景都高度依賴於大量設備之間的高頻率、低價值的數據和價值交換,這恰恰是 IOTA Tangle 的優勢所在。
那麼,MIOTA 這個代幣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MIOTA 是 IOTA 網路的原生實用代幣。它的主要作用是:
- 價值傳輸:在 IOTA 網路上進行微型交易和支付(雖然交易本身無費,但傳輸的「價值」是 MIOTA)。
- 執行智能合約:在 IOTA EVM 等 Layer 2 應用中,MIOTA 或其派生的資產會用於支付計算資源費用。
- 累積 Mana:就像前面提到的,持有或未來透過質押 MIOTA 可以獲得 Mana,進而影響你在網路中的權重和交易優先級。所以 MIOTA 不僅僅是資產,它也代表了你在 IOTA 網路中的「影響力」和對網路安全的貢獻。
MIOTA 的總供應量在早期是固定的,但在 2023 年為了支持生態系統的擴張和吸引更多開發者,IOTA 基金會進行了一次代幣供應量的增加。同時,IOTA 基金會也非常積極地在全球各地推動發展,例如在阿布扎比成立了一個新的全球性基金會,這顯示了他們希望將 IOTA 技術推向更廣泛的市場和產業。
對我來說,MIOTA 不僅僅是一個交易標的,它是整個 IOTA 網路運轉和價值的載體。理解了 Tangle、Coordicide、IOTA 2.0 和 Mana,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MIOTA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
前進的路上:挑戰、機遇與展望 2025+
任何一個創新的技術專案都不可能一帆風順,IOTA 也是如此。在早期,IOTA 也遇到過一些挑戰:
- 安全性問題:最著名的是早期的錢包種子短語被釣魚攻擊導致用戶資產被盜,以及更早期的 Curl 演算法存在哈希碰撞漏洞。這些事件都為 IOTA 基金會敲響了警鐘,促使他們在安全性方面投入更多努力,例如開發 Stronghold 安全解決方案,並徹底重寫了底層協定。
- 中心化擔憂:Coordinator 的存在一直是社群詬病的一點。雖然它是為了早期網路安全,但與去中心化理念相悖。Coordicide 的成功實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 市場波動:作為加密貨幣,MIOTA 的價格也經歷了劇烈的波動,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風險。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挑戰也促使 IOTA 不斷進化。IOTA 2.0、IOTA EVM、Stargate V2 等一系列的技術升級,都顯示了團隊吸取經驗並持續改進的決心。特別是即將到來的 2025 年 Rebased 主網上線,將標誌著 IOTA 在去中心化和技術成熟度上邁出關鍵一步。
展望 2025 年及以後,我對 IOTA 充滿期待的點在於:
- 物聯網的爆發:隨著 5G、AI 技術的發展,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和功能將會爆炸式增長,對數據交換和自動化支付的需求也會呈指數級上升。IOTA 在這個領域的獨特優勢可能會得到充分發揮。
- DeFi 和 RWA 的整合:透過 IOTA EVM 和 Stargate V2,IOTA 生態能夠與更廣泛的 Web3 世界互動,不僅為物聯網數據和設備提供鏈上信任層,還能將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並在去中心化環境中流通和交易,這將為 IOTA 開闢全新的應用空間。
- 生態系統的成熟:隨著基礎協議(IOTA 2.0)和擴展層(IOTA EVM)的完善,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企業加入 IOTA 生態,構建更多創新的應用。IOTA 基金會在生態建設上的投入(如阿布扎比基金會)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對我來說,IOTA 不僅僅是一個加密資產,它是一個旨在為下一代數位經濟基礎設施提供解決方案的專案。它的 Tangle 技術在物聯網領域具有天然的契合度,而 Coordicide 到 IOTA 2.0 的去中心化轉型,以及 EVM 和跨鏈互通性的加強,則讓它能夠連接更廣闊的 Web3 世界。儘管前路仍有挑戰,但 IOTA 的技術創新和對實際應用的專注,讓我認為它是一個非常值得持續關注的專案。
如果你對加密貨幣市場有興趣,並想進一步了解如何參與 MIOTA 或其他加密資產的交易,市面上有許多平台提供相關服務。舉例來說,像是 Moneta Markets 億匯 這類的交易商,就可能會提供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多元化資產交易選項。透過這些正規平台,你可以在了解相關風險後,嘗試在現貨市場或利用槓桿交易等方式來參與。不過提醒你,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劇烈,務必做好功課並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喔。
總結:IOTA,物聯網與數位經濟的探索者
總結一下今天的探索旅程:IOTA 透過其獨特的 Tangle 架構,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本解決方案,特別適合物聯網領域的無費微型交易與數據交換。從早期依賴中心化協調器,到透過 Coordicide 和 IOTA 2.0 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並引入 Mana 系統增強安全和效率,IOTA 在核心技術上不斷演進。同時,IOTA EVM 和 Stargate V2 的整合,則讓 IOTA 生態能夠跨越 Tangle 的界限,與龐大的乙太坊和 Web3 世界互通,打開了 DeFi 和現實世界資產應用的新大門。儘管曾面臨安全和中心化等挑戰,IOTA 憑藉其技術創新、明確的物聯網應用場景以及積極的生態建設,正穩步朝著構建未來自動化、去中心化數位經濟基礎設施的願景邁進。特別是隨著 2025 年 Rebased 主網的預期上線,IOTA 的發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常見問題解答 (FAQ)
IOTA 的 Tangle 跟區塊鏈有什麼不同?
IOTA 已經完全去中心化了嗎?
什麼是 Mana?它有什麼用?
IOTA EVM 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MIOTA 代幣可以在哪裡獲取或交易?

幣圈小小碳生物在此報到!
幣圈資歷近10年,空投總收入超過30萬台幣,擅長潛力幣布局與低風險套利策略,交易邏輯以技術面與資金流為主。擅長短中線合約交易、幣種輪動操作,具備多年量化交易模型實測經驗。
專職數據模型建構與資產配置模擬,現為某鏈上資金流動分析平台特約顧問。
實績數據:
2020–2023 現貨平均年報酬率:+82.4%(主力幣種:BTC、ETH、MATIC、SOL)
結合 DeFi 流動性挖礦與鏈上資金輪動策略,2021 年 Q2 曾達單季 ROI +147%
使用自研「穩定幣流出回流模型」避開 FTX 崩盤、LUNA 斷崖,避損超過 95% 資金
現專注於鏈上數據分析與時事解讀,用歡樂的方式,協助新手建立理性交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