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黃金脫鉤後,比特幣能挑戰天王地位?川普也來攪局!

哈囉!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跟我們口袋、甚至全球經濟都息息相關的大哉問:錢的本質是什麼?特別是當我們看到傳統的貨幣龍頭——美元,與老牌避險天王——黃金,它們之間那段愛恨情仇的關係,同時又殺出一個程咬金——比特幣,還受到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大力吹捧時,這畫面簡直比八點檔還精彩!很多人可能會想,這三者到底是什麼關係?黃金還值不值得投資?比特幣究竟是未來貨幣還是擊鼓傳花的泡沫?別急,身為對這些財經現象充滿好奇的觀察者,我會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一步步拆解這個複雜的財經迷局。

美元黃金脫鉤:一個影響你我錢包的歷史轉折點

要理解美元、黃金與現在的比特幣之間的微妙關係,我們得先從歷史說起。你知道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元跟黃金其實是緊緊綁在一起的,這就是所謂的「金本位」或更精確地說是「金匯兌本位制」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簡單來說,就是各國貨幣對美元固定匯率,而美元則對黃金固定價格(每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這意味著,理論上你拿著美元到美國,是可以換到相對應價值的黃金的!美元之所以成為全球硬通貨,很大程度上就因為有黃金在背後撐腰。

moneta markets

回顧歷史:美元與黃金的「金本位」年代與分手

想像一下,那是一個美元「含金量」十足的時代。各國對美元有信心,是因為知道它隨時可以變回「硬」資產——黃金。這體系在二戰後運作了一段時間,為全球貿易和金融穩定提供了基礎。但是,隨著美國在海外的開支越來越大(像是越戰、福利支出),市場上出現的美元遠多於美國國庫裡的黃金儲備所能支撐的量。其他國家開始擔心,手中的美元可能無法足額兌換成黃金,於是紛紛拿著美元來擠兌黃金。黃金儲備像漏斗一樣流失。

到了1971年,情況變得無法持續。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定:他單方面宣布,美國不再承諾美元可以兌換黃金,也就是關閉了「黃金窗口」。這個行動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也正式宣告了美元與黃金長達數十年的掛鉤關係結束。從此以後,美元變成了一種完全的信用貨幣,它的價值不再由黃金背書,而是取決於美國政府的信用、經濟的強弱以及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

脫鉤後續:美元與黃金為何還會「唱反調」?

美元與黃金脫鉤了,難道它們就從此形同陌路嗎?事實上,它們的關係依然非常密切,只不過從「綁定」變成了更像是「競爭」與「蹺蹺板」的關係。大多數時候,你會觀察到美元和黃金的價格呈現「反向變動」:當美元走強時,黃金價格傾向於下跌;當美元走弱時,黃金價格則傾向於上漲。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 計價效應:黃金在國際上主要以美元計價。當美元升值,對於持有非美元貨幣的投資者來說,購買同樣重量的黃金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國貨幣,這會抑制他們的購買需求,進而對黃金價格構成壓力。反之,美元貶值會降低黃金的購買成本,刺激需求,推升金價。
  • 避險資產競爭:美元和黃金都被視為避險資產,也就是在市場不確定性高的時候,資金會傾向於流入的標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形成競爭。例如,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或地緣政治緊張時,資金可能選擇流入最「安全」的資產。如果投資者認為美元在全球動盪中是更可靠的避風港(例如,美國國債被視為極度安全),資金可能優先流向美元資產,導致黃金吸引力相對下降。反之,如果對美元體系本身產生疑慮,或者某些風險情境下美元可能受損,黃金的避險價值就凸顯出來。
  • 機會成本:美元資產(如美國國債、銀行存款)會提供利息收益,而持有黃金本身不會產生利息。當美聯儲加息,美元資產的收益率上升,持有美元變得更有吸引力,這增加了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可能促使資金從黃金流向美元資產。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極端的不確定性時期,或者當某個事件同時對美元和黃金都構成利多(例如,全球系統性風險讓所有傳統資產都顯得不穩,資金會同時尋求最傳統的避險方式,這時美元和黃金都可能受益),兩者也可能出現同向變動,比如一起上漲。

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美聯儲、地緣政治與市場情緒

既然美元和黃金的關係這麼複雜,那現在影響它們價格走勢的關鍵是什麼呢?

  •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毫無疑問,這是主導美元強弱的核心力量。美聯儲的加息或降息決策,直接影響美元的利率吸引力。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美聯儲為了對抗通膨持續大幅加息,這使得美元指數(衡量美元相對一籃子主要貨幣的強弱指標)維持在相對高位。然而,近期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的加息週期可能已經接近尾聲,甚至在2025年有降息的可能。這種預期變化,正在給強勢美元帶來下行壓力。
  • 地緣政治事件:區域衝突、大國博弈等地緣政治風險,是推升黃金避險需求的重要催化劑。例如,近期發生的巴以衝突等事件,增加了全球的不確定性,資金會本能地尋找避風港,黃金作為歷史悠久的避險資產,其吸引力自然提升。即使在美元因加息而走強的背景下,強烈的避險需求也能為黃金價格提供有力支撐。
  • 市場情緒與預期:投資者對未來經濟、通膨、利率走向的預期,會提前反映在資產價格上。當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停止加息甚至降息,這會削弱美元的利息優勢,同時降低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雙重因素都有利於黃金。加上地緣政治的催化,黃金的上漲空間似乎正在打開。

總之,美元與黃金的關係,是一場由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地緣政治和市場心理共同編織的複雜舞蹈。對於投資者來說,理解這種關係,有助於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做出更明智的資產配置決策。在當前這個美聯儲政策可能轉向、地緣風險高企的環境下,黃金作為資產組合的一部分,似乎值得更多關注。這裡提到一些黃金產品,像是現貨黃金,它具備雙向交易的特性,也就是漲跌都有機會獲利,這對於應對不確定的市場波動來說,提供了一種靈活性。

美元黃金脫鉤的歷史轉折點

當「數位黃金」遇上政治風暴:川普的比特幣大轉彎

剛才我們聊了傳統世界的美元和黃金,現在我們要將目光轉向一個近年來快速崛起的新玩家:比特幣。而讓這個玩家地位突然「升級」的,竟然是那位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

川普的「比特幣超級大國」野心:政策細節大公開

說起川普對比特幣的態度,那真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在他擔任總統期間,他可是公開批評過比特幣是「騙局」(scam),並表示不喜歡加密貨幣,因為它們的價值高度波動且沒有實體資產支撐。他當時更傾向於強化美元的地位,甚至考慮過發行政府支持的數位美元(CBDC)。

然而,自從他離開白宮,特別是備戰2024年總統大選以來,川普的口風徹底變了。他開始發行自己的NFT,接受競選捐款用加密貨幣支付,甚至在公開場合大讚比特幣,稱其為一種重要的「新興貨幣」(emerging currency)。最近,他更是提出了讓人跌破眼鏡的「比特幣新政」主張,其激進程度令人咋舌。

這些主張主要包括:

  • 將美國打造成比特幣挖礦強國:他強調比特幣挖礦對穩定電網的重要性,並支持美國在挖礦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這與過去一些政府對挖礦能耗的擔憂形成鮮明對比。
  • 使美國成為世界加密貨幣之都:誓言如果當選,將創造一個友善加密貨幣發展的環境,吸引相關企業和人才。
  • 放鬆甚至廢除現有監管:他特別點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加里·詹斯勒(Gary Gensler),批評他對加密貨幣產業過度打壓,並表示如果當選將會解僱他,換一個對加密貨幣更友好的人。這無疑是在向整個加密貨幣社群釋放極強的善意信號。
  • 永遠不推出數位美元:川普明確表示反對政府發行數位美元,認為這會賦予政府過度控制個人資金的權力。這迎合了部分加密貨幣支持者對政府監管和中心化的反感。
  • 考慮建立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這是最引人注目的主張之一。他暗示美國可以考慮購買大量比特幣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就像過去儲備黃金一樣。這如果實現,將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對加密貨幣態度的巨大轉變。
  • 加強總統對聯準會的控制:雖然這與比特幣無直接關係,但反映了他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不滿和改革意願,間接強化了他擁抱「去中心化」加密資產的形象。

這些政策主張並非空穴來風,川普政府的一些前官員和重要的共和黨金主和支持者,如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參議員萬斯(J.D. Vance)、前SEC委員保羅·阿特金斯(Paul Atkins)以及創投家戴維·薩克斯(David Sacks)等,都是對加密貨幣持積極或友好態度的人士。川普的轉變,被普遍認為是為了爭取日益壯大的加密貨幣持有者和支持者的選票和政治獻金。

市場的反應:比特幣價格飆升的背後邏輯

政治人物的言論對市場影響有多大?看看比特幣價格就知道了。自從川普頻頻釋放比特幣友好信號,特別是提出上述激進政策以來,比特幣市場反應熱烈。價格經歷了一輪顯著的上漲,市值也不斷創下新高。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 合法性與主流化預期:一個潛在的美國總統如此高調支持比特幣,這給了整個加密貨幣產業巨大的合法性背書。這讓更多主流機構和普通投資者感覺進入這個市場變得更「安全」,降低了心理門檻。
  • 監管寬鬆預期:「解僱SEC主席」這類言論,直接點燃了市場對未來監管環境將會更加寬鬆的希望。對於一個野蠻生長的市場來說,監管是最大的不確定性。預期監管收緊會帶來恐慌,預期監管放鬆則會刺激資金流入。
  • 國家級背書的想像空間:「國家戰略儲備」這個概念尤其具有爆炸性。如果美國政府真的入場購買比特幣,那不僅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流入,更重要的是,這等於是給比特幣蓋上了國家級的信任印章,其地位將徹底改變,潛在漲幅難以估量。

可以說,川普的比特幣新政,是當前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的重要政治因素。它將加密貨幣從一個小眾技術圈和投機領域的話題,一舉拉升到國家戰略和總統大選層面,吸引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深度拷問:比特幣真能取代黃金或成為新貨幣?

川普的政策雖然讓比特幣風光無限,但也再次引發了那個經典且核心的問題:比特幣到底是什麼?它真能像黃金一樣成為國家儲備?或者甚至取代美元成為新一代貨幣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貨幣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說起。

從貨幣演變史看比特幣的「硬傷」

人類社會的貨幣形式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從早期的貝殼、石頭等實物貨幣,到貴金屬貨幣(金、銀),再到基於貴金屬的紙幣,最終發展到完全脫離實物的信用貨幣。現代社會的主流貨幣,比如美元、歐元、人民幣等,都是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的基礎是什麼?是國家主權信用和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即國家所擁有的財富總值)。貨幣的發行量是由中央銀行根據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物價穩定等目標來調節的。理論上,信用貨幣的總量應該與國家經濟體系內的總財富相應對應,才能保持幣值的穩定和購買力。

那麼,用這個框架來看比特幣,它有哪些「硬傷」呢?

  • 總量固定:比特幣的設計是總量上限為2100萬枚,並且產出速度會越來越慢,最終會停止增加。這是一個典型的「通縮」模型。對於一種貨幣來說,過於固定的總量是一個致命傷。想像一下,如果經濟總量不斷增長,而貨幣總量固定不變,那麼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就會不斷上升(通縮)。這聽起來好像不錯?但通縮會嚴重阻礙經濟活動,人們會因為預期明天東西更便宜而推遲消費和投資,導致經濟停滯甚至衰退。歷史上任何成功的經濟體,其貨幣體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來適應經濟增長。
  • 缺乏國家信用支撐: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它沒有任何一個中央銀行或政府來發行和管理。這意味著它沒有一個國家主權信用作為其價值基礎。在經濟危機或外部衝擊時,傳統信用貨幣背後有國家稅收能力、軍事實力等作為最終保障,而比特幣沒有。它的價值完全建立在使用者共識和市場供需之上,這種基礎相對脆弱,容易受到情緒和投機的劇烈影響。
  • 交易效率與成本:雖然技術在進步,但相比於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如信用卡網絡或央行支付系統),比特幣的交易確認速度較慢,且在網路擁堵時交易費用(礦工費)可能非常高昂,使其難以用於小額、高頻的日常交易。挖礦過程本身消耗大量能源,維護成本極高,這與追求效率和低成本的現代支付體系背道而馳。

基於以上這些根本性特徵,我認為比特幣很難成為像美元或任何主權貨幣那樣,真正承擔起「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這三大功能的、廣泛流通的現代貨幣。

比特幣 vs. 黃金:誰才是真正的「避風港」?

既然難成貨幣,那比特幣常被稱為「數位黃金」呢?它能否取代黃金作為一種價值儲藏手段或國家戰略儲備?

比特幣和黃金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都具有稀缺性(黃金總量有限且難以開採,比特幣總量上限固定)、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傳統信用貨幣的通膨(因為它們不由央行隨意增發)。在市場波動時,兩者也經常被拿來比較,甚至被視為「避險」選項。

然而,它們之間的差異可能更為關鍵:

  • 實物支撐與歷史:黃金作為價值儲藏手段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其物理屬性、稀有性以及在珠寶、工業等領域的實際應用(儘管不是價格的主要驅動因素)賦予了它某種「內在價值」或至少是被廣泛接受的歷史共識。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比特幣則完全基於數字代碼和網路共識,沒有物理形態或歷史背書,其價值共識建立的時間非常短,且極度依賴於技術基礎設施的運作和網路的信任。
  • 波動性與風險:這是最大的區別。黃金的價格雖然有波動,但相比比特幣而言,其波動幅度通常溫和得多。比特幣以其驚人的價格波動而聞名,一天內上漲或下跌百分之幾十甚至更多並不罕見。這種極高的波動性,使其作為「價值儲藏」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短期內。對抗風險的資產本身就不應該具有如此高的風險。
  • 監管與合法性:黃金在全球範圍內是被廣泛接受和監管的資產,央行、政府、金融機構都將其納入體系。而比特幣,儘管正在逐漸被接受,但其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特徵使其容易被用於非法活動,如洗錢、非法資金轉移等。這也是各國政府對其加強監管甚至打擊的主要原因。缺乏普遍的、明確的合法性框架,限制了其作為主流資產的地位,更別提國家戰略儲備了。之前幣安(Binance)創始人趙長鵬(CZ)因為洗錢相關問題在美國被處以巨額罰款並認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了加密貨幣領域的監管風險是真實存在的。

在我看來,比特幣目前更像是一種具有科技光環的「高風險投機性資產」。它有潛在的增值空間,但其價格主要受到市場情緒、新聞事件、監管政策和大型投資者行為的影響,而不是由穩定的經濟基本面或內在價值驅動。稱其為「數位黃金」更多是一種市場行銷和類比,其作為「避風港」的可靠性遠不如實體黃金。

比特幣與黃金的避險屬性比較

川普比特幣新政的現實挑戰與潛在矛盾

了解了比特幣的本質後,我們再回頭看川普的比特幣新政,特別是建立國家戰略儲備這個主張,就會發現它面臨不少現實層面的挑戰,甚至可能與美國國家利益的核心目標——維護美元的國際地位——產生矛盾。

囤積比特幣當戰略儲備?沒那麼簡單

如果美國真的想大量購買比特幣作為國家戰略儲備,會遇到什麼問題?

  • 供應與成本問題:比特幣總量固定且已有大量在個人或機構手中。美國政府如果要在公開市場大量購入,勢必會極大地推升比特幣價格,這意味著購買成本會非常高昂。同時,如此大規模的購買行為本身就會消耗掉市場上相當一部分的流通供應,影響市場的流動性。
  • 儲存與安全:如何安全地儲存天量的比特幣?這需要極致的數位安全措施,防範駭客攻擊或內部風險。對於國家級資產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技術和管理挑戰。黃金儲備通常放在高度戒備的金庫裡,實體黃金是無法被遠程駭走的,而數位資產則面臨不同的維護風險。
  • 泡沫風險:政府的大規模買入行為本身就可能推高比特幣的泡沫成分。一旦比特幣市場崩盤,國家儲備將遭受巨大損失,這會引發嚴重的財政和政治問題。
  • 合法性與來源追溯:如前所述,比特幣的匿名性使其容易與非法活動關聯。政府購買的比特幣是否能確保來源合法、沒有洗錢等問題,這是監管和合規上的難題。

在我看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都存在巨大問號。這更像是一個充滿政治表演色彩的主張,旨在吸引特定選民群體,而不是一個嚴肅、可行的國家財政或貨幣戰略。

比特幣友好政策與美元地位的拉扯

更深層次的矛盾在於,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之一,就是維護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元作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計價貨幣和交易貨幣,給予了美國巨大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優勢。

然而,比特幣誕生的初衷之一,就是挑戰中心化、由政府控制的法幣體系。它被設計成一種「超主權」的數位資產,理論上不屬於任何國家控制。川普政府如果大力支持比特幣,並試圖將其推向主流甚至國家儲備層面,這是否會削弱美元作為全球唯一超主權貨幣的地位?是否會鼓勵其他國家減少對美元的依賴,轉而探索像比特幣這樣的替代品?

雖然目前來看,比特幣的體量和穩定性遠不足以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親比特幣」的政策方向,似乎與維護美元核心利益的國家戰略存在潛在的內在矛盾。這讓我懷疑這種政策的可持續性,以及其背後究竟是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還是短期的政治操作。

給讀者的建議:如何在波動市場中保持清醒?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頭都暈了。美元黃金的傳統關係還沒完全搞懂,又殺出個比特幣,政治人物還來攪局。面對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高波動的市場,我們普通投資者應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

  • 保持學習與客觀分析:不要人云亦云,特別是在加密貨幣這樣高度受情緒影響的市場。花時間去了解不同資產的歷史、本質、底層技術(如果你投資比特幣)以及影響其價格的宏觀因素(例如美聯儲政策、地緣政治)。分清楚哪些是真實價值,哪些是炒作。
  • 區分「貨幣」、「價值儲藏」和「投機性資產」:正如我們討論的,比特幣目前來看更偏向於投機性資產。把它和黃金、美元放在一起比較時,要清楚它們在功能和風險特徵上的巨大差異。不要因為政治人物的站台,就忽略了資產本身的屬性。
  • 管理風險,量力而為: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劇烈,投入的資金應該是你即使全部損失也不會影響基本生活的閒錢。不要借錢投資,也不要all-in。配置資產時,考慮風險分散,傳統資產(如股票、債券)和避險資產(如黃金)依然在全球資產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
  • 關注監管動態:監管是影響加密貨幣市場未來走向的關鍵變數。美國的政策、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合作監管(特別是在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方面)都會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保持關注,了解可能的風險。
  • 警惕騙局:加密貨幣領域也充斥著各種詐騙、空氣幣和龐氏騙局。永遠對承諾「穩賺不賠」或「極高收益」的項目保持警惕。選擇受到正規監管的交易平台和服務商進行操作。(例如,資料中提到Mitrade受到FSC、CIMA、AFSL等監管機構的牌照許可,這是一個選擇平台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但這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務必自行盡職調查。)

總而言之,無論是美元黃金的經典對決,還是比特幣這匹黑馬的橫空出世,財經世界總是充滿變數和機會。保持清醒的頭腦,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在這個複雜的市場中穩健前行。

特性 美元 (USD) 黃金 (Gold) 比特幣 (Bitcoin)
支撐基礎 美國政府信用與經濟實力 實物資產,稀有性與歷史價值 加密技術與網路共識
貨幣屬性 全球主要儲備/交易貨幣 非日常交易貨幣,儲值功能 投機性資產,交易媒介功能有限
避險功能 在特定環境下具避險功能 傳統避險資產 「數位避險」聲稱,但波動劇烈
戰略儲備 國家核心貨幣資產 國家重要戰略儲備 目前非主流國家儲備,爭議大
價格波動 相對穩定 (受宏觀因素影響) 波動性較大 (受市場供需、宏觀、地緣政治影響) 極高波動性 (受市場情緒、政策、投機影響)

常見問題 Q&A

美元黃金脫鉤是怎麼回事?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美元黃金脫鉤發生在1971年,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兌換。這結束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和金匯兌本位制。對我們的影響是,現代貨幣變成了完全的信用貨幣,其價值取決於發行國的經濟和政策,而美元和黃金的關係也從固定變成了更複雜的價格互動,通常呈現反向走勢(美元強則黃金弱)。這改變了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礎。

為什麼美元和黃金價格經常反向變動?什麼情況下它們可能同漲?

美元和黃金價格經常反向變動,主因是黃金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使黃金對非美元買家變貴)以及它們在避險資產上的競爭或機會成本差異(美元資產提供利息,黃金沒有)。然而,在極端的全球性風險或不確定性很高時,資金可能同時尋求傳統避險資產,這時美元和黃金可能因避險需求增加而同時上漲。

美國前總統川普對比特幣的態度有什麼變化?他提出了哪些主要政策?

比特幣有可能取代黃金成為國家戰略儲備嗎?

川普從過去批評比特幣是「騙局」,轉變為現在積極支持,提出要讓美國成為「比特幣超級大國」。他的主要政策包括:支持比特幣挖礦、放鬆加密貨幣監管(甚至點名要換掉SEC主席)、反對數位美元,以及最受關注的——考慮建立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

比特幣究竟是貨幣、價值儲藏還是投機性資產?

從貨幣的定義看,比特幣因其總量固定、缺乏國家信用支撐、交易效率限制等原因,很難成為廣泛使用的現代貨幣。雖然常被比作「數位黃金」具備稀缺性,但其極高的價格波動性、缺乏實物支撐以及監管不確定性,使其作為可靠的「價值儲藏」或「避風港」功能遠不如實體黃金。目前來看,比特幣本質上更偏向於一種高風險的投機性數位資產。

川普想用比特幣做國家戰略儲備,這可行嗎?有什麼挑戰?

從現實角度看,美國要大量購買比特幣作為國家戰略儲備面臨巨大挑戰:包括如何獲取足夠數量而不推高價格、高昂的購買成本、極高的數位安全儲存風險、潛在的市場泡沫風險,以及比特幣來源的合法性問題。此外,這種政策方向可能與美國維護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國家戰略產生內在矛盾。因此,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存在很大疑問。

財經市場波動與投資決策

發佈留言